201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标志实行多年的“考纲”终结。“后考纲时代”高考的命题依据是高考评价体系和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今年是广西实行“3 综合”模式的最后一年,现高考备考已进入倒计时阶段,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夯实学生的必备知识,提高关键能力,增强学科素养,强化核心价值观意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重要的课题。
为破解这一课题,笔者对2013年-2022年全国高考卷(文科综合)1182道考题进行研习分析,将考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归类;同时认真研读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写的高考蓝皮书《高考试题分析(2023)》(政治、历史、地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备考读本》(高中)。根据研习和研读所获,笔者认为提高文科综合备考针对性,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紧扣“四条主线”。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构成。“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怎么考”的问题。根据10年考题所涉及知识点和高考蓝皮书分析报告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笔者发现,“四个自信”贯穿于高考评价体系之中,备考应牢牢紧扣这四条主线。
(一)关于道路自信的考查。考查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认知,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考题为载体进行考查。中国近代史的考题,10年间共考71道题,高频考点主要涉及鸦片战争背景、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各历史时期的政策与主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等;中国现代史的考题,主要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0年间共考27道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起步、曲折探索和改革开放后建设成就,高频考点主要涉及建国初期的工业、农业和对外关系;改革开放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成就等。通过考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牢固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核心意识,从而增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二)关于理论自信的考查。考查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从理论基础和理论发展两个方面考查。理论基础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10年间,共考97道题,考题主要聚焦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群众观和联系观、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核心价值观、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等;理论发展侧重考查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考题多数与时事政治紧密结合,有机融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考题之中。通过考查,引导学生从“理论基础正确”和“理论发展正确”两个方面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从而增强理论自信。
(三)关于制度自信的考查。制度自信主要从政治常识和经济常识两方面考查。政治常识主要考查我国的政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自治制度。10年间共考151道题,主要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依法治国、政府职能、主要国家机关的职能和作用、公民的政治参与、人大和政协的地位与职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基层治理、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对外交往与合作等等;经济常识侧重考经济学和地理学两方面内容。10年间,从经济学角度共考116道题,主要聚焦货币的职能、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关系、收入分配与消费、投资理财、市场作用与宏观调控、企业经营与投资、国际经济合作与贸易、价格变动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等等;从地理学科角度共考385道题,主要涉及产业与经济、城市建设与人口、工农业生产与活动、地形地表地质、河流与水、区时区位和区或、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事物间影响和作用、自然现象等等。通过考查,引导学生从政治和经济角度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四)关于文化自信的考查。文化自信主要考查文化理论常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方面。文化理论常识10年间共考42道题,涉及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交融、优秀文化的功用、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的交流与多样性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以中国古代史的考题为载体,10年间共考87道题,涉及人文思想、制度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名胜古迹、特色建筑、科教医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高频考点主要涉及儒家思想学说、历史著作、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官职制度、书法艺术、戏剧艺术、中医文化等等。通过考查,引导学生全面、准确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全面认识中国,正确看待世界,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要解决“三个不清”。即着力解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
(一)知识不清。必备知识是“四层”的基础,没有必备知识作支撑,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将是空中楼阁。从10年间试题命制的“惯性”来看,试题的命制坚持大概念统领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考查,以容易混淆知识点为切入口,精心设置问题角度。因此,备考工作要将夯实基础必备知识作为首要任务抓好、抓实,要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解读与练习,特别是对易混知识点的辨析。历年高考真题是备考阶段查漏补缺最有效、最可靠的检测工具。在整个备考阶段,通过25套左右的高考真题检测,便可完整的检测出学生必备知识点的不清之处,为精准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二)问题情景不清。在高考评价体系下,“无情境不命题”,试题情境是用于引出问题,刺激应试者作答反应和完成特定任务的背景与依托,是测试和反映应试者学科素养的载体。问题情景不清,即审题不清,没有把题目的背景、设问看明白。因此,要强化考生审题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获取有效信息和排除干扰信息,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在备考阶段,教师可对历年高考真题进行分类,将同一考点的不同情境设置呈现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情境适应性和判断力,从而消除情景不清问题。
(三)表述不清。指学生答题中未能有效的组织文字,未能抓住关键词和正确使用学科术语,导致表述凌乱、词不达意。解决此问题,教师可以历年高考真题各种类型题目的参考答案为蓝本,指导学生从关键词、通用词、语段结构形式等方面掌握,努力做到“简明扼要、完整表述、不遗漏、不画蛇添足”的作答。
纵观10年文科综合考题(全国卷),试题的命制以落实“一核四层四翼”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脉络清晰,突出的特点是“无价值不入题,无情境不命题”。无价值不入题,指考题都是正面选材,没有正能量,无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题材不考;无情境不命题,指所有的考题都是通过原创情境呈现,没有雷同,在书本上或过往练习题中无法找到现成答案,考生必须根据临场情境,调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才能正确作答。同时,为强化“四个自信”,试题命制也有从侧面考查的情形。如为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真实性,常常考查古代雅典民主的局限性;为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考查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如考查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和影响;为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性,考查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为了强化“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管理手段”认知,考查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等等。备考工作只有紧扣住四条主线,消除三个不清,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练一题通百道,事半功倍,不断提高备考质量,助力教育振兴。(罗道清)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