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今后5年百色市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确保新时代百色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通知》(中办发〔2018〕67号)《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的通知》(桂办发〔2019〕3号)及《百色教育现代化2035》(百发〔2019〕9号)的总体部署,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区教育大会精神,结合“一带一路”、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及与全国全区同步基本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为时代主题,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聚焦全市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紧迫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未来学校”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在落实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教育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为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夯实基础,为百色打造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全国生态铝业示范城市、壮乡红城宜居城市和“三中心两区一市”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实施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定位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方向,从全市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出发,围绕全市教育现代化奋斗目标,统筹谋划,远近结合,分阶段实施,分步骤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
聚焦重点,精准施策。准确把握全市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瞄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影响全局的重点领域,整合资源,精准发力,以点带面推动全市教育整体发展。
问题导向,改革创新。聚焦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突出问题,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以改革精神和创新办法,加快破解制约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差异,实施差别化政策,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全面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目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比例达2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全面构建现代化教育制度体系,教育总体实力大幅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多样化可选择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均等,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进一步扩大,新时代全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围绕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的工作目标,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教育战线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发展素质教育,注重培养思想品德、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师范生培养和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必修课程,引导广大教师深刻理解掌握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在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广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学习贯彻引向深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精彩一课”“思政微课”建设为重点,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推出一批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优秀成果。建设好教育系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开展“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学悟行”等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品质,增强思想共鸣、情感认同,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2.增强中小学德育时代性实效性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和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健全德育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推进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形成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从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出发改进德育方式方法,注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潜移默化。充分利用主流媒体资源,探索建立《中小学德育学堂》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创新德育工作实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百色起义纪念馆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推动百色市第一小学、田东平马镇合恒小学和凌云下甲镇彩架中心小学等建成第一批红军小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传承和弘扬百色起义精神。强化中小学生基本礼仪、基本规则、基本要求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力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德”“十八岁成人仪式”“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张扬中华传统美德。通过“一月一主题”活动,以及主题读书活动、生态环保教育、主题班队会展示、科技创新等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工作载体。全面启动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研发课程教材,实施综合实践,依托基地营地,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完善人格。开展喜闻乐见、入脑入心的德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德育知行合一,引导大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注重社会公德、有奉献精神的人。根据《广西中小学文明校园评价细则》要求和“六个好”标准,持续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到2022年,文明校园创建率达到5%。通过建立学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开辟网上德育专栏、普及网络法律知识和相关规定、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和学校道德教育等方式,强化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落实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
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支持各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培育一批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管理、服务、心理、资助、组织育人典型,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中,深入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4.大力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各县(市、区)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配备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足配齐。学校体育器材应当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新建、改扩建学校要按照有关场地、器材的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社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应当安排一定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1—2项专项运动技能,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广泛开展课余体育锻炼,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挖掘整理本地民族民间体育资源,积极开发有地方特色、趣味性强、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于学习推广的体育活动项目。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支持学生参加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支持优秀体育特长生参加体育训练,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到2022年建设50所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示范)学校。出台《百色市“游泳进校园”工作实施意见》,从2018年起全市选择试点将游泳课纳入中小学生体育课程,逐步推进“游泳进校园”工作。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共同参与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体系,加强视力健康教育,改善学校采光和照明等视觉环境,严格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按照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即城市普通中小学、农村中心小学和普通中学设卫生室,按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中等专业学校可以根据需要,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学生人数不足600人的学校,可以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卫生工作。合理安排课程和活动,增加户外活动与锻炼,定期开展中小学生视力监测。重点推进右江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试点县”工作,把试点县(市、区)建设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补齐师资、场馆短板,建立健全美育协同机制,组建学校美育教学联盟,建立和完善学校美育评价制度。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推进自治区级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和市级中学生艺术团创建工作。持续推进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及高雅艺术、民族文化和戏曲进校园活动,鼓励中小学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帮助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鼓励师生结合重大节庆日以及地方和民族特色开展包括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艺术创作竞技比赛,交流展示。
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构建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相融合、家庭和社会相衔接的综合劳动、实践育人机制。坚持将劳动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广泛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动技能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统筹校内外和家庭劳动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绿化美化、种养殖等校内劳动和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体验等校外劳动,以及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市、县分别遴选和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实验区,开展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开发适合劳动教育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建立和完善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开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写全市中小学研学教育读本,发挥百色起义纪念公园作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作用,广泛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开展爱国主义示范校创建工作,重点打造靖西市、那坡县边境学校爱国主义示范校品牌,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改进学生军事训练方式方法,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二)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工程
实施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坚持公办民办并举,以县(市、区)为单位、以中心城镇为重点,以城镇化进程和人口分布趋势为依托,科学调整幼儿园布局规划,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元化、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乡村弱”“城镇挤”“大班额”问题。到2022年,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0%以上。
1.大力发展普及普惠性学前教育
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意见,坚持幼儿园建设规划与城镇建设规划相衔接,做好2019—2022年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幼儿园总体布局规划。加大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力度,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100所以上,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实现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0%。对所有城镇小区开展配套幼儿园规划、配建、移交、使用进行全面排查,加大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力度。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规范城镇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确保配建幼儿园与小区首期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并办成公办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国有企业要继续办好因特殊原因确需保留的公办园。鼓励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街道、村集体举办幼儿园。支持利用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等资源,改扩建为公办园。每个乡镇至少要办好1所公办园,3万以上人口的大镇办好2—3所公办园,原则上人口1500人以上的大村要独立建设1所村级幼儿园,小村要建设分园或联合办园。出台市级多元普惠幼儿园奖补政策,支持多元普惠幼儿园发展。重点支持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多元普惠幼儿园建设,新认定和扶持650所以上自治区级多元普惠幼儿园。
2.健全机构规范管理
落实幼儿园教师核编工作。加强专业化管理机构和教研团队建设,设立市、县专职学前教育教研人员,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与业务指导。坚持以评促建,有序开展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加强对幼儿园办园条件、安全卫生、保育教育、教职工队伍、内部管理等五大方面内容的动态监管,进一步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完善年检及备案公示制度,稳步实施分类管理改革,坚决遏制过度逐利行为。
3.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推进公办和民办幼儿园达标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全覆盖。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到2022年,实现自治区示范、市级示范乡镇中心幼儿园县县全覆盖,新增自治区示范幼儿园10所、市级示范幼儿园50所。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举办普惠性幼儿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深化集团化办园模式改革,促进城乡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构建学前教育质量协同提升机制,培育一批保教改革成果。落实保教常规管理,加强保教质量监控,坚决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
(三)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程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在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全市所有县(市、区)与国家同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到2022年,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力争达到20%。
1.调整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以县为主、区域推进,统一标准、全面提高”原则,2019年10月前完成修订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方案。根据布局专项规划,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发展用地,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2.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按照修订后的布局规划方案,加快推进城镇学校建设,做好新建学校项目选址、土地征迁工作,落实用地指标。各县(市、区)制定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建立标准化建设台账和缺口清单,加大经费投入,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制定两类学校年度建设计划,合理确定每所学校的建设项目和内容,统筹用好上级教育专项工程项目和县级财政建设资金,优先安排两类学校建设,确保到2022年两类学校办学条件达到自治区确定的办学标准。
3.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
加强城镇学校规划建设,依法保障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用地,推进45所新(迁)建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扩大教育资源供给。落实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小区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学位不足或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县级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确保到2022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学校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大班额。
4.提升义务教育办学质量
根据《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重点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打造“乡村温馨校园”。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强化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划片就近入学,进一步规范招生秩序,治理“择校热”取得显著成效。落实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每一门课。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堂教学基本要求,规范作业考试,普及教学信息化,引导教师规范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反馈改进机制。组织参加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等次评定活动,培育推广一批优秀教学成果。
5.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
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按照“两为主”原则(以公办学校为主和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建立“一生一册”工作台账,落实责任人,创新关爱与教育形式,加强心理辅导、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强化家长的法定责任。优先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的住宿需求。完善政策,落实好军人子女、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公安民警子女入学升学优待工作。
办好特殊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入学安置工作。完善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远程教育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办学规模和招生类别。支持承担随班就读残疾学生较多的普通学校加快设立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到2022年建设8个资源中心和18个资源教室。完善《百色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工作方案》,规范送教上门服务,为无法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多重或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康复服务,提升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保障水平。推进全纳教育,落实残疾儿童少年上学“一人一案”, 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应读尽读,实现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深入推进特殊教育教学改革,在百色市特殊教育学校和百色市妇幼保健院开展“医教结合”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规模。到2022年推进平果市特殊教育学校、田东县特殊教育学校、西林县特殊教育学校等3所创建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6.推进专门学校建设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19〕20号)文件精神,各级党委、政府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宗旨,将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发展纳入教育发展规划体系,在人、财、物给予政策倾斜,加快推进专门学校的建设。加快培养一批合格专门学校师资队伍,切实发挥专门教育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体系中“提前干预、以教代刑”功能,矫正有行为问题特别是违法犯罪未成年人,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教育矫治内容体系。
7.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
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和教育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精神,坚持依法规范、分类管理、综合施策、协同治理,着力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外负担和不合理的课内负担。坚决查处中小学校不遵守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从教学成绩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入手,推进基础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各地要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科学合理确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即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各级各类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严控书面作业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60分钟,初中家庭作业不超过90分钟,高中也要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注重学生内在潜质的开发和启蒙,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养成、向上向善人格的培育、良好习惯的形成、健康体魄的塑造。
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督管理,持续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依法审批登记,规范培训行为,建立审核备案制度和黑白名单制度,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成绩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到2022年形成更为完善的课外负担监测和治理长效机制。完善校内课后服务制度,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支持中小学普遍开展课后服务工作,采取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内容。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理性看待校外培训,不盲目攀比、不揠苗助长。
(四)实施普通高中突破发展工程
推动新建、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扩大教育资源。到2020年,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2年,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明显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1.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统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原则有序引导初中毕业生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科学制定年度扩容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推动新建百东新区高中、百色迎龙高中、田阳县民族高中、田东县滨江学校(高中部)、德保县第二高中、靖西市第三高中、乐业县第二高中、田林县民族高中、隆林民族高中等9所;迁建那坡高中、田林高中、西林民族高中等3所,改扩建百色祈福高中、百色民族高中、百色中学、田阳高中、田东高中、田东实验高中、平果高中、平果二中、平果铝城中学、靖西高中、靖西民族高中、凌云高中、德保高中、隆林中学等14所,为薄弱学校配齐配足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到2020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对照普通高中办学基本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普通高中规划建设力度,推动每一所普通高中按标准办学,逐步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并按照新高考综合改革走班制教学需要,加快普通教室及各功能室建设。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接受全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评估验收。
2.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深化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支持高等学校以附属中学的形式独资或合作举办普通高中;规范发展民办普通高中,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推进百色市香湖高级中学、百色市鸿顺高级中学、广西文理艺术学校、百色市展望学校(高中部)、靖西市京师外国语实验学校、隆林隆衢高级中学等项目;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开展普职融通教育,实现办学多样化,拓宽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渠道。推进百色中学、平果二中星级特色普通高中立项建设,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办学。建立优质高中帮扶薄弱高中制度,探索市直高中集团化办学模式,采取多种帮扶形式促进薄弱高中提升办学水平。
3.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组织开展新修订教材教师全员培训。支持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探索,完善教学组织管理,有序推进选课走班。争取部分学校成为自治区普通高中学科课程基地。加强普通高中学生职业引导和生涯规划教育。推进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构建全面育人的新机制。以深化高中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为契机,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实到课程建设规划上、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师培养和考核的各个环节。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有效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为抓手,加强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完善教研体系,创新机制,推动课改持续健康发展。大力营造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的浓郁氛围,推行教育教学视导制度、课改专题调研制度,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办学特色的形成。
(五)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工程
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到2022年,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1.完善产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推动百色学院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支持广西工程职业学院申报设立本科层次职业学院,创建百色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利用百色学院东迁后澄碧校区资源,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办学,再创建一所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重点建设凌云县职业技术学校、田东职业技术学校、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百色市财经职业技术学校和隆林县职业技术学校等6所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在此基础上再创建2所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推进普职融通,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和学分互认制度。坚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比例。推进落实“1 x”证书制度试点,广泛开展职业培训,鼓励社会成员、在校生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及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新体系。
2.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共同研究专业设置、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实习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等“七个共同”,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激发办学活力。促进企业与学校更紧密合作办学,推进引企入校和引校入企工作,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职校建设,引进企业到职业院校挂牌办厂,支持职业院校与本土企业合作。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倡导招生与招工、学校与车间、教师与师傅“三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实现校企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校企合作中,学校可从中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所得报酬不受单位当年绩效工资总量限制,学校可将不超过报酬总额的50%用于绩效外劳务发放,余额可作为校企合作经费开支。校企合作试点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的投资符合条件的,经核实后可按30%的比例抵免企业当年应缴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3.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启动品牌创建工程,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认定申报工作。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开发一批校企双元合作教材,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等次评定活动,大力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抓好中职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加强学校内涵建设,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内部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扩大中职升高职、本科规模。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科研机构和信息平台,加强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科研业务指导工作,督促各职业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活动,深入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劳模进校园”等活动,宣传展示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4.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
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收入,不纳入绩效总额控制。学校的培训收入除去成本后可将不超过50%的费用纳入二次分配,剩余经费可用于改善培训条件或教师培训。
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
建立市、县两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农业农村、国资、税务、扶贫等单位组成,分管教育工作的政府领导担任召集人。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加强沟通协调,做好相关政策配套衔接,在国家和区域战略规划、重大项目安排、经费投入、企业办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建立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落实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
(六)实施高等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
坚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高校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分类建设、特色发展,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民族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的能力水平。
1.加快百东新区、平果大学园区建设
加快推进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学院、百色职业学院百东新校区项目建设。加快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办理项目审批(核准)手续,进一步推进具体工作方案,分期加快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加快完成百色职教园区硬件建设,为创建百色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打好基础。支持平果大学园区不断扩大办学规模,逐步把平果打造成为广西乃至西南地区有名的“教育小镇”。
2.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教育体系
支持高校加强医学、农林、金属材料等学科的建设,形成以人文社会类学科专业集群为基础,产业服务类学科专业集群为主导,多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支持高等学校“双创”示范基地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学院等院校将教育资源向本科教育聚集;支持广西工程职业学院、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创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加快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3.推进地方特色学科专业建设
支持高校明确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采取错位发展、特色兴校思路,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门办学提高开放合作水平。扎根地方与行业,将建设特色学科专业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成为加速地方创新驱动的策源地。支持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学院结合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响应“双万计划”申报省级一流专业点。支持右江民族医学院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和申报工作,支持百色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和申报工作。支持百色学院、百色职业学院、广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重点规划、建设和发展以铝材精深加工类专业为基础和引领的学科专业体系,实施涉铝学科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实施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建设计划,支持百色职业学院建设2个自治区级以上高水平教育专业,到2022年左右争取百色职业学院办学条件基本达标。
4.提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
支持高校积极参与百色市重大项目计划,推进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聚焦百色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发展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协同创新,探索构建创新要素有机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对接百色市产业链、创新链,探索推进科教结合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支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支持鼓励高校积极参与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百色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七)实施教育开放发展工程
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以东盟国家为重点,支持本市高校进一步加强与区内外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大力加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全面深化对外人文交流,全面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做好对外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创建百色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优势,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
1.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聚焦东盟国家,以面向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等东盟国家为重点,主动参与中国—东盟区域教育一体化建设,构建合作开放的“双向互通”国际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力开展国际教育,加强海外引智工作,聘请外国专家参与教学、科研、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等,探索和推进境外合作办学,共建海外分校、培训机构及科研机构,建立海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师生互换、海外实习、学分转移和互认、联合培养、学位联授等,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出国留学深造。继续推进靖西市与越南高平省的合作办学,办好靖西市职业技术学校越南留学生语言培训班和全日制学历班。结合创建百色开发开放试验区,创建东盟国家小语种和汉语及壮语培训基地,加强东盟小语种、汉语和壮语培训,促进百色与东盟国家经贸发展。
2.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文交流
丰富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和领域,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人文交流品牌,促进与“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和文明互鉴。加强在汉语培训、学历教育、研学旅行、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人文交流。支持百色学院加强汉语文化推广,努力创造条件创办孔子学院。
3.扩大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合作
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对外合作办学空间。开展中小学生赴港澳台游学计划,邀请港澳台教育同仁和中小学生来百色交流。同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保障港澳台人员子女就读全市中小学校享受市民同等待遇。
(八)实施教师队伍提质增量工程
争取到2022年,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明显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提高,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教师队伍数量、结构、素质能力基本满足全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等系列活动,大力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全过程,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坚持严格制度规定和日常教育督导相结合,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全覆盖、无死角。定期开展广西教学名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评选推荐活动。深入发掘树立师德先进典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师德论坛,宣传新时代优秀教师形象。组织开展市级优秀师德案例评选和自治区级优秀师德案例推荐活动。在全市遴选建设一批师德教育基地并向自治区申报自治区级师德教育基地。积极学习并严格贯彻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切实落实学校师德建设主体责任,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完善师德考评制度,把师德表现与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挂钩,与学校的绩效考核、评优奖励挂钩,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2.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按照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年度工资总额2%的标准予以安排;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启动实施中小学“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着力培养100名优秀校长、1000名优秀班主任、10000名优秀骨干教师,搭建名师成长平台,开设名师工作坊。鼓励各县(市、区)政府与师范院校开展地校协作,建立政府与高校联合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新机制。遴选优秀的高校专家、一线优秀中小学(含中职、幼儿园)教师和行业企业优秀人才组建培训专家资源库,建立市级和县级教师培训专家队伍。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计划。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参加第二专业资质培训和转岗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国培”“区培”,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力争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课教师的50%以上。积极创建市级培训基地学校,每年遴选5所优质中小学、中职学校作为市级培训基地学校,并使其成为全市教师培训的实践基地、研究基地、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和师范生实习见习基地。支持师范院校在全市建设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和开展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实施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和深圳对口帮扶培训项目,完善自治区、市、县、校四级联动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体系,市、县 (市、区)建设好1所教师培训机构。全面推进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继续组织开展覆盖全学科、全学段的教师技能大赛。做好国家、自治区和百色市重大人才项目培育工作,支持百色高校参与广西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卓越学者计划以及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等人才培育项目,为百色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加大教师补充招聘力度
完善教师招聘工作制度,逐步承接并下放教师招聘权限到县(市、区),由县(市、区)根据需要自主确定教师公开招聘批次、规模及招聘时间,自主确定教育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学科教师的层级、专业和数量,招聘方案报市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核准,招聘结果报市级事业单位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积极通过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农村特岗招聘、“双选会”招聘、农村小学全科定向培养计划以及人才引进等多渠道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积极补充高素质善保教的幼儿园教师,力争到2022年幼儿园教师接受专业教育比例达到65%以上;积极补充义务教育阶段紧缺学科教师和本科层次以上教师,力争到2022年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达到64%,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做好师资准备;积极补充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考综合改革所需教师,确保与全区同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积极补充各级各类学校发展所需的教辅人员和工勤管理人员,保障少先队辅导员配备并实行“双线晋升”。严禁“有编不补”和长期使用代课教师,严禁随意长期抽借调教师。
4.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全面深入推进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加乡村教师补充力度,通过特岗计划、定向培养、公开招聘、学费代偿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学校、教学点教师以及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加大中小学教师交流轮岗力度,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和中小学教师支教走教计划。全面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认真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督促落实《百色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2015—2020年)》和《关于提高艰苦边远地区村校及教学点教师待遇保障水平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性文件对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提标扩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乡村教师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关注关心乡村青年教师工作生活,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切实解决实际困难,优化乡村青年教师发展环境。
5.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创新和规范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积极按照自治区要求扎实开展公办园、中小学、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在全市现有事业编制总量内,采取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编制总量,将其他系统改革调整出来的编制优先保障教育发展需要。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力度,对于空编率超过规定比例的县(市、区),采取市域调剂的动态调配方式,全面盘活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资源。对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优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稳步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争取到2022年全面推行“县管校聘”。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乡村学校职称倾斜政策,县(市、区)以下(不含县城所在地)乡镇和村庄学校在职在编在岗教师符合中、高级职称申报条件,且累计在乡村学校工作满5年、10年的,可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对应申报中、副高级职称,通过评审的按程序聘用到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十级或七级。健全中小学“特设岗位”制度,并向乡村学校倾斜。鼓励职业院校专设流动岗位,建立企业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职教师制度。落实将“双师型”教师认定与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挂钩制度。鼓励高等学校深化岗位设置、聘用与管理制度改革,在核定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自主开展岗位设置与聘用工作。
6.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实现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力争用3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奖励性绩效工资专设班主任、寄宿制学校教师津贴。建立教师发展基金,制定奖教助教办法,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市级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书记)、师德标兵、优秀乡村教师、杰出青年教师,选拔一批市级教学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奖励一批教育教学质量优异的学校教师团队,落实和完善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加强对教师的荣誉激励。落实特岗教师和使用聘用教师控制数教师享受当地在编教师同等工资待遇,按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足额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并依法享受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切实解决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偏低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鼓励高等学校进一步扩大收入分配自主权,非义务教育学校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取得的合法收入按照有关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鼓励推进高校教师薪酬制度改革,在核定高校绩效工资总量时,充分考虑高校特点,重点加大对高层次人才集中、服务国家、自治区和百色市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校倾斜力度,合理提高高校教师薪酬待遇。鼓励高校推进内部薪酬分配改革,合理提高高校教师薪酬。
(九)实施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
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到2022年,初步实现“三全两高一大”(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 教育”大平台)的发展目标,探索“互联网 ”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设立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确保教育信息化推进工程顺利进行。
1.实施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攻坚行动
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力争2022年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含教学点)宽带网络接入全覆盖。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数字校园和智慧学校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化终端配备,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环境。构建百色教育数据大平台,重点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名校名师教学资源。
2.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与发展。鼓励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教学关系,探索新j9国际官网的技术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满足学习者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新型课堂结构和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的实践活动,推动形成信息化教学新常态,使信息化教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实施“一区十校百课”引领行动(即一个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县市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与实践探索,10所中小学校开展智慧校园示范校建设,100堂基础教育示范课),培育建设一批信息化融合创新的示范县、标杆学校、示范课例。推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推动全市中小学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质量。
3.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城镇优质学校与各级乡村薄弱学校组成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共同体,以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课堂等多种方式,形成“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并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探索建立“互联网 ”条件下的区域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着力解决农村学校师资不足、课程开设不全等问题,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创新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百色教育信息化管理支撑体系,推动以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服务教育教学全过程。统一教育数据标准规范,形成教育目录体系。建设教育基础数据库、教育数据仓库和数据共享交换系统,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和伴随式数据采集,推进各级各类数据整合共享和有序开放,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出台重大教育改革举措提供数据支持。不断完善教育业务管理系统的建设,加强大数据建设的应用,助力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的改革发展,提升教育治理水平。
(十)实施教育脱贫攻坚工程
1.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基本建设
统筹用好上级教育工程项目专项资金,加大县级财政投入,并向深度贫困乡、贫困村倾斜,优先安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学校、“20条底线”未达标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建设。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7所中小学、30所幼儿园项目建设进度,所有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在2019年底前全部开工,到2020年一期工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确保安置点学校建设与安置区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大力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作,查漏补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20条底线”达标建设。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实现寄宿制学校“一人一铺”达标率达到90%以上。2019年底前,29所土建项目全部开工,33所设备购置全部完成,到2020年,29所土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所有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对照义务教育保障战役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作战目标,科学制定年度建设计划和实施步骤,加强155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16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和42所其他薄弱学校校舍及设施设备建设,通过新建、改扩建乡镇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学生食堂、厕所等生活设施。加强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积极与网络管理部门加强联系,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接入率,力争覆盖率达98%以上,网络教学环境全面普及。开展城乡“同步课堂”建设与应用,促进贫困地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办学质量。
2.加大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力度
坚持依法控辍,加强统筹领导,进一步落实县级政府主体责任,落实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责任,利用“四步工作法”精准掌握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名册,按失学辍学原因分类汇总,聚焦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按照“一家一案,一生一案”制订方案,采取行政督促复学和司法督促复学等措施,督促学生家长依法送子女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确保无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失学辍学。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贫困户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就读。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加强精准核查,确保贫困户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化监督指导,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3.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
面向贫困地区,加大教师特别是紧缺薄弱学科教师的补充力度。特岗计划、小学全科定向培训计划优先安排到贫困县。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一批优秀退休教师到贫困县的乡村学校支教。倾斜安排贫困县教师培训经费,加强实施“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市级筹统项目,项目设计向乡村学校倾斜,继续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认真组织实施深圳市对口帮扶百色市教师培训项目,充分依托深圳市优质师资培训资源,规划培训农村学校校长、中层领导、骨干教师。
4.扎实推进教育扶贫专项工作
实施专项招生计划。落实好自治区和全市普通高校招生、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教育精准脱贫计划政策。进一步统筹全市普通高中招生,每年将市直重点高中招生指标不低于50%的比例定向分配到全市每一所初中学校;市直重点高中每校安排一定名额,招收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建档立卡贫困优秀初中毕业生;全市高中阶段公办学校要全部招收建档立卡贫困初中毕业生。落实好国家普通高校招生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政策。开展国家专项计划政策宣传解读,做好考生资格条件审核工作。
实施推普脱贫攻坚。坚定不移地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施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采取家校合作等灵活形式,推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学会普通话行动。开展语言文字提升培训和“推普脱贫乡村行”“小手拉大手”“送培下乡”系列活动,提升贫困地区师生、基层干部和青壮年农民普通话交流水平。加强县域普通话普及攻坚数据采集工作,促进县域普通话普及验收。
开展职业教育扶贫。围绕职业教育扶贫精准落实到每个贫困户,对每个贫困家庭实施每户一人的职业教育扶贫就业扶持,加大开办职业教育扶贫助学班工作力度,力争项目惠及更多贫困家庭孩子。建立健全就业帮扶机制,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建立中职学校贫困家庭毕业生“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点对点做好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依托职业学校办学优势,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社、教育等部门共同开展好对“两后生”的技能培训,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提高贫困家庭自身造血能力。
推进粤桂扶贫教育协作。开展管理团队交流互访、教师挂职跟岗学习、教学教研、专业建设、实习就业等职业教育对口帮扶活动。举办督导评估培训班,利用深圳市优质教育资源帮扶全市提升教育督导水平。利用深圳市教育云平台提供在线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展两地网络研训学习活动,助力提升教师能力水平,联合举办学生网络竞技活动,助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行资源平台优势,试点开展小学英语在线教育。开展高考备考、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综合改革交流研究。
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加强精准核查,确保贫困户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定期开展信息比对,精准认定学生家庭贫困属性,确保精准资助;督促学校按规定从事业性收入中足额提取经费,加大对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扶持;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强化监督指导,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善状况不断改善。推动出台县级资助政策,将国家政策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资助范围给予资助。
5.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利用主题班会课等,在小学高年级、初中开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专题课,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内容,在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到2022年建成10所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积极稳妥开展壮汉双语教育,推进田阳县、德保县壮汉双语教学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双语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大力培养培训双语教师,支持双语教研活动。加强全市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建设项目、经费保障、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方面,对中小学民族班承办学校给予倾斜支持,改善中小学民族班办学条件。各县(市、区)要统筹资金支持举办中小学民族班。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推进国家语言保护工程建设。落实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边境县(市)和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实施边境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项目,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支持靖西、那坡等边境市、县制定激励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骨干教师到边境学校任教支教。
(十一)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工程
1.优化教育布局结构
优化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主动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趋势、生育政策调整和教育精准扶贫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高中主要向城市和县城集中、初中主要向县城集中、寄宿制小学主要向乡镇集中,农村完全小学主要向人口大村集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教学点主要向行政村集中、乡村幼儿园主要向镇城区和人口密集村集中。加快教学点的撤并进度,除了必要保留的边远村屯、边境教学点外,要严格履行程序,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确保撤并工作有序进行。
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以市人民政府为主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布局调整,形成与区域产业布局相适应、结构合理、配置优化的中等职业教育格局。加大投入办好布局调整后保留的中等职业学校。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建设工作机制。引导各中等职业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一致的专业分布新格局。依托自治区示范专业及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扶持中等职业学校创建专业品牌,建成一批自治区级示范特色专业。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建设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学院、百色职业学院百东新校区,充分利用百色学院搬迁后的澄碧校区引进社会资本合作创办一所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同时,积极申报创建百色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提升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形成与百色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匹配度高、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结构。
积极探索未来学校实验区建设,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规划建设学校,做到校园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生均校园校舍面积、生均运动场地面积达标;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鲜明、促进学校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严格按照标准设立班级规模人数,不设重点班快慢班,随机编制分班,保证教育公平;严格开足开齐课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减负政策,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严格配足配齐教师,按照老中青搭配,促进城乡教师合理交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教育手段,优化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提高教育效果;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依法治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校园及周边综合治安治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2.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完善义务教育就学升学办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政策,严格执行加分条件和认定程序。
积极推进中考、高考综合改革。坚定中考、高考综合改革方向,破解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推进中考制度改革,改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方式,建立“一依据一结合”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模式。合理分配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进一步完善初中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建立健全初中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全市统一的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断改进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
3.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
完善涉及教育的权责清单管理,实行动态调整和公开机制。深入推进精准协同放权,落实和扩大高校在编制、岗位管理、进人用人、教师职称评审、薪酬分配、科研管理、经费和资产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加强下放事项承接工作的指导和保障,确保下放事项学校“接得住、接得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大幅减少对学校的各类检查、评估、评价,加强对办学方向、标准、质量的规范引导。深化政务服务“一事通办”改革,提高教育项目审批效率。推进“减证便民”行动,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入学、转学、资助等证明事项。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内容,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 的功利化倾向,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鼓励和规范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第三方评估评价。
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全面构建以学校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推动学校依法依章程办学治校,提高学校办学活力和自我监管能力。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促进和规范理事会建设。推动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
4.落实完善民办教育分类管理
全面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关规定,出台全市落实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按照自主选择、科学分类、平稳过渡的原则,到2022年完成对全市民办学校的分类登记,实现民办学校非营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义务教育阶段不得设立营利性民办学校,严格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行为。统筹全市各类民办学校的监督管理,指导各县(市、区)做好民办学校年检工作。完善民办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规范举办者变更行为,健全规范有序的民办学校退出机制。积极支持教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5.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渠道更加通畅、方式更加灵活、资源更加丰富、学习更加便利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全民积极向学、随时随地可学的制度环境,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鼓励各行业组织开展继续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完善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利用全市的教育资源特别是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依托图书馆、教育培训机构等设立县级社区教育中心,设立市民学校,建成社区(街道)居民家庭学习点等稳定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扩大群众公共学习资源,推进县级文化馆建设和书屋等学习场所建设。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创建基于工作场所的学习平台。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进一步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依托百色市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等各类教育载体,共同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事业单位、学习型乡镇(街道)、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广泛调动全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
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教育系统党的建设质量。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
贯彻落实广西高校基层党的建设质量提升计划。加强高校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党支部“创优争星”工作。实施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开展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做好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大学生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开展“党建 ”系列活动,推动党建与教学科研等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优化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将团建纳入党建工作考核。
着力提升中小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等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质量。理顺中小学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中小学校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县(市、区)要落实地方党委抓中小学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加大学校党组织建设力度,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进全市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大力实施“红烛先锋”工程,深入开展中小学党建示范校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建带团建、队建。打造“校园党旗红”品牌,开展中小学党组织“六好党支部”创建活动。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进党建系列特色平合建设,增强中小学党组织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扩大党组织的影响力。开展中小学、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和网络培训,提高党建工作水平。
(二)全面推进依法治教
制定完善地方教育配套政策,加快学前教育、普及高中、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等配套政策的修订完善。进一步健全教育规范性文件起草程序,按照公开、公正、民主、科学的原则广泛听取意见,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起草、审查、发布等程序规定,提高文件质量,切实保障群众切身利益。完善教育行政调解、复议、诉讼处理机制。落实法律顾问制度,防范学校发展风险,切实保障师生正当权益不受侵害。将校园安全纳入社会治理,完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依法处理机制,坚决杜绝“校闹”行为,维护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深化学校章程建设,全面推进各级各类学校章程建设,促进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制定完善学校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形成学校健全规范的自主办学制度。完善依法治校监督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推动依法治校工作取得实际成效。创新教育法治人才培养,健全青少年法治教育支持体系,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在学生普法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三)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
1.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持续保障财政投入。要按照“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根据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情况,完善落实各项教育经费配套资金,落实财政教育支出责任。鼓励扩大社会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完善落实生均拨款政策。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全面落实中职免学费保障政策,县(市、区)人民政府应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和属地化管理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学费(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标准,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2.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
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中期财政规划的统筹衔接。中期财政规划充分考虑教育经费需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合理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切实落实政府责任。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鼓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努力让教师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在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财政教育经费着力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聚焦教育脱贫攻坚。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各县(市、区)要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育人方式转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3.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
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完善国家财政教育投入机制,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依法加强成本监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优先保障学校教职工配备,落实完善教师待遇政策。全面改进管理方式。以监审、监控、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全面提高使用绩效。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完善细化可操作可检查的绩效管理措施办法,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管理能力。各县(市、区)教育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本领。落实完善资金分配、使用和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加强教育督导评估
依照国家、自治区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制定全市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促进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加强市、县(市、区)两级政府聘任聘用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与管理,力争到2022年全市专职督学达到100人,兼职督学达到1000人。建立健全常态化和专项化相结合的教育督导运行机制,定期开展综合督导评估工作,实行重大教育突发事件、教育热点问题和重点工作专项督导。健全教育督导反馈、整改、复查、激励、约谈、通报、问责等制度。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规范第三方评估监测行为。
健全教育专项督导制度,有效推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开展县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评价,压实县级政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责任。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并推动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推进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中小学和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探索建立兼职责任督学工作补助制度。开展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力争到2022年全市完成一轮幼儿园督导评估全覆盖,促进幼儿园规范管理、健康发展。开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验收评估,确保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目标实现。严格执行中小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和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创建一批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实验区和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保障示范校。推动学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督导评估,到2020年全市完成第一轮督导评估任务。将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教材选用纳入督导内容。强化学校安全督导检查,开展校车安全管理、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和防溺水教育等专项督导。开展职业教育市级督导评估,创新职业教育监管方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